原创 周剑平 瑞金医院 常笑健康 收录于话题 #疾病防治 333个
▼本文作者▼
研究发现,人们每天都会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比较行为。事实上,这种行为从每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开始,到青春期这样的“比比比”心理会到达顶峰。
就理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与他人的比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理应越来越少。但也有不少人,即便长大以后,“比比比”的心态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变化,不断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和正面的评价获得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可。
上行社会比较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从社会层面看,“比比比”心态与现代化社交媒体和高流量的信息传播不无关系。
那么小编首先说说,“比比比”有没有好处?作为曾有拥有强烈“比比比”心态的人儿,小编在学校读书阶段,那可是长着一颗“玻璃心”,每每班级里有成绩超过我的,那我可是不答应,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在下一次考试中反超回去,永争第一。
而小编的这种表现在医学上被称为“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而被激活的个体就会紧张和积极起来,投入到战斗状态,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而在社会学上,人们通常把这种比较称为“上行社会比较”。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下行社会比较
当然,凡事具有两面性。如果我们习惯于不如自己的人开展“下行社会比较”,或可以成为我们寻求自信的方法之一。
这就是人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知足常乐”。但这样的“下行社会比较”对于个体获取自信并无稳定。
从神经传导角度出发,“比比比”则可以反向增强内侧前额叶的功能。
科学研究证实,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认知和自我归因。它支配大脑完成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和决策等工作,衡量某件事情的利弊并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做。
事实上,进行“比比比”之前,需要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并且能够客观地评估周遭的情况,从而使“比比比”可以激活内侧前额叶的网状通路,达到增强大脑相关功能的效果。
在社会生活中,情不自禁的“比比比”或许很难避免。因此,学会如何正向积极地开展“比比比”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善于进行“上行社会比较”,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积极。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看重自我评价的人,更值得在意的不是其他人的“好与不好”,因为横向比较实在可以宽泛到不着边际。
真正值得推荐的做法则是自己和自己做纵向的“比比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所从的工作和制订的目标。
写到这里,小编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人生漫漫,道路漫且长,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总爱和他人进行“比比比”,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长大;而当我们学会也懂得自己和自己进行“比比比”,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长大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年新气象,让“比比比”辞旧迎新,也希望我们都能够越来越自信。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介绍
周剑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简介:医学博士、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瑞金分中心学术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中国哮喘联盟网站防治常识编委,中国控烟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志愿者联盟首席医疗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健康教育委员会控烟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