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荑,蕪荑的功效與作用

365彩票怎么买平局 2025-08-03 12:23:33 阅读: 3267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蕪荑 | 中藥圖典

蕪荑

Wú Yí

別名

臭蕪荑、黃榆、毛榆、山榆、殿蓎、無夷、蕪荑仁、山榆子、山榆仁、白蕪荑、大果榆糊、無荑、無姑、、大果榆樹

功效作用

消積殺蟲。用於小兒疳積,蛔蟲病,蟯蟲病。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辛、苦

目錄

1 簡介

2 藥理作用

3 考證

4 各家論述

5 採收和儲藏

6 選方

7 用藥禁忌

8 動植物形態

9 生藥材鑒定

10 藥物應用鑒別

11 參看

簡介

釋名: 荑、無姑、木名。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1、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無色。用蕪荑仁二兩,和面炒成黃色,研為末。每服二匙,米湯送下

2、殺體內寄生蟲。用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研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開水送下。

3、久泄,氣多糞少。用鞠荑五兩,搗為還想,加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空心於飯前服三十丸,久服能安神保健。

4、嬰孩驚風后失聲。用蕪荑、神曲、麥櫱、黃連各一錢,分別炒過,共研為還想,加豬膽汁調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送下。

5、蟲牙作痛。作蕪荑仁放蛀齒孔中,很有效。

6、腹中鱉瘕(平時好酒,血入於酒,則為酒鱉;平時多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或如錢)。用蕪荑炒過煎湯服,同時服暖胃、益血、理中的藥物乃可治。若服雷丸、

錫灰之類,是不會見效的。

【別名】臭蕪荑、黃榆、毛榆、山榆、殿塘 無夷 蕪荑仁 山榆子 山榆仁 白蕪荑 大果榆糊

【來源】榆科榆屬植物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的種子經加工後的成品。

【製法】夏季果實成熟採下,晒乾,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取種子55斤浸入溫水中,待發酵後,加入榆樹皮面10斤,紅土30斤,菊花末5斤,加適量溫開水混合均勻,如糊狀,攤平約4分厚,切約2寸方塊,晒乾,即為成品。另一用法是在5月間采果,陰乾。

【性狀】藥材呈扁平方塊狀。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有多數孔洞和孔隙,雜有多數纖維及種子。質地鬆脆而粗糙,易起層剝離。具特異的惡騷臭氣。

【性味歸經】辛、苦,平。

【功能主治】消積殺蟲。用於小兒疳積,蛔蟲病,蟯蟲病。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 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螞蝗皆有顯著治蟲效力;以乙醚提取的揮髮油,予兔口服1g/kg未見毒性。用於感染肺吸蟲的貓,口服10%蕪荑煎液24ml/kg/日,未見治療效果,且有一貓在療程結束後五天死亡,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

2.抗真菌作用 蕪荑浸液(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功效

殺蟲消積;除濕止痢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本草衍義》: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蕪荑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味尤辛。入藥當用大蕪荑,別有種。然小蕪荑醞造,多假以外物相和,切須擇取也。

科屬分類

榆科

拉丁文名

Fructus Ulmi Macrocarpae Preparatus

主治

蟲積腹痛;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瘡湯;疥癬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000-1300m的向陽山坡、丘陵及固定沙丘上,在林區多生於林緣及河岸。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2.《名醫別錄》:逐寸白。

3.《藥性論》:能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

4.孟詵:治熱瘡,搗和豬脂塗,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長食治五痔。

5.《食療本草》:散腹中氣痛。又和馬酪可治癬。又殺中惡蟲毒。

6.《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

7.《日華子本草》:治腸風痔漏,惡瘡疥癬。

8.《醫林纂要》:瀉肺祛風濕,燥脾消寒食,治疸黃,殺蟲去蛔。

9.《中國藥植圖鑑》:祛痰利尿。

10.《雷公炮製藥性解》:按蕪荑辛宜於肺,溫宜於脾,故兩入之,風寒濕痹,大腸冷滑者,此為要劑。夫氣食皆因寒而滯,諸蟲皆因濕而生,得蕪荑以溫之燥之,而證猶不痊者,未之有也。

11.《本草經疏》:蕪荑,《本經》味辛,氣平,無毒;甄權加苦,李珣加溫,詳其功用,應是苦辛溫平之藥。非辛溫則不能散五臟、皮膚、骨節中邪毒氣,非苦平則不能去三蟲、化食、逐寸白,療腸中WENWEN喘息。然察其所主,雖能除風淫邪氣之為害,而其功則長於走腸胃,殺諸蟲,消食積也。故小兒疳瀉冷痢為必資之藥。

12.《本草匯言》:蕪荑,殺三蟲,散五疳,治小兒百病之藥也,前古諸書,主諸積冷氣,腸胃蟲癖,食症血痞,及皮膚骨節中風毒諸疾,緣其氣臭,辛XIN難聞,性專走逐,故諸滯成疾,食積蟲血,皆可盪化。凡諸疾贏瘦,結氣發熱,疳勞疳脹,疳痢疳積,嗜食與不能食,咸宜服之。中病即止,如久服多服,不免有傷胃氣,司業者當自量之。

13.《本經逢原》:蕪荑辛散,能祛五內皮膚骨節濕熱之病。近世但知其有去疳殺蟲及治腸風痔痿、惡瘡疥癬之用,殊失《本經》之旨。《千金》治婦人經帶崩淋之病,每同澤蘭、厚朴、藁本、白芷、細辛、防風、柏仁、石斛輩用之,取其去子臟中風熱垢膩也。

採收和儲藏

夏季當果實成熟時採下,晒乾,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將種子55kg浸入水中,待發酵後,加入家榆樹皮面5kg,紅土15kg,菊花末2.5kg,加適量溫開水混全均勻,如糊狀,放板上攤平約1.3cm厚,節成徑約6.7cm的方塊,晒乾,即為成品。亦可在5-6月采實取仁,用種子60%,異葉敗醬20%,家榆樹皮10%,混合製成扁平方形,晒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選方

1.蕪荑散(《仁齋直指方論》),治腸中諸蟲。2.蕪荑丸(《聖惠方》),治久痢不瘥,有蟲,兼脫肛。3.蘆薈肥兒丸(《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治小兒疳證。

用藥禁忌

1.脾胃虛弱者慎服。

2.《海藥本草》:得訶子、豆蔻良。

3.《本草從新》:脾胃虛者,雖有積,勿概投。

4.《得配本草》:脾、肺燥熱者禁用。

動植物形態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15-30m。枝常有具木栓質翅,當年生枝綠褐色或褐色,有粗毛;老枝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6mm,有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5-10cm,寬3-7cm,中上部最寬,先端突尖,基部狹或淺心形,兩邊不對稱,兩面粗糙,有粗毛,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花先葉開放,數朵簇生於去年枝的葉腋或散生於當年枝的基部;花大,長達15mm,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花藥大,帶黃玫瑰色;雌蕊1,子房1室,綠色,柱頭2裂。翅果特大,長2.5-3.5cm,寬2.2-2.5cm,被毛,花被宿存,種子位於翅果的中部。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功效分類

驅蟲藥;消食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加工品呈扁平方塊狀,表面黃褐色,有多數小孔和空隙,雜有纖維和種子。體質鬆脆而粗糙,斷面黃黑色,易成鱗片狀剝離。氣特異,味微酸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①澱粉粒眾多,單粒澱粉圓球形,直徑4μm左右;復粒由2-8個分粒組成。②纖維壁厚,壁孔不明顯。③花粉粒圓球形,表面有刺狀突起,萌發孔3個。④花瓣表面碎片上表皮細胞呈毛茸狀突起。

藥物應用鑒別

蕪荑與雷丸,皆能殺蟲。然蕪荑殺蛔蟲為主,雷丸則偏殺絛蟲。

參看

《中藥學》- 蕪荑

《本草綱目 · 蕪荑》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蕪荑」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A%9C%E8%8D%91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蕪荑」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4個分類: 藥品 | 中藥 | 中草藥 | 中藥材